插上了80mm F 1:2.8 的東風120

對攝影愛好者來說,哈蘇品牌無人不識,但原來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國出了一台全仿哈蘇500C的120片幅相機,不過產量極少,現時已成為全球相機歷史的珍品!

若閣下錯過了荷里活廣場的古董相機展的話,不如瀏覽我們的《古具機系列》,希望借陳烘先生展出的收藏品向大家簡介古董機的一二事。

計劃背景

江青早年出身於演藝界,熱衷攝影,特別是樣板戲,而且對相片質素要求相當高。試想想毛澤東主席夫人江青口頭批判別人崇洋媚外,但頸上掛著瑞典出品的洋貨豈不尷尬非常?於是中國自主生產超越哈蘇的相機計劃便出台上馬。

一件不漏,原全複製

當時計劃落在上海照相機廠,按照江青的要求,把哈蘇500C的所有部件以相同物料複製出來,東風120一機三鏡(500C機身、120菲林片盒、50mm F 1:4、80mm F 1:2.8、150mm F 1:4)共二千多個零件,完全能跟哈蘇原廠互換。

150mm F 1:4 與其黑色遮光罩,難得是連原廠燈色濾光鏡

目標雖達,量產失敗

既然要超英趕美,江大姐希望東風能超越哈蘇,上海照相機廠的工程人員把快門推高至 1/1000秒,比當時哈蘇的高出一個級別。正因為這樣硬生生追求表現而忽略了零件的精度、強度或韌度,導至耐用度大跌,做成日後只生產了97部(根據可得資料)便要被逼停產的主因。根據當時參與測驗東風120的資深攝影師兼記者夏道陵先生的記述:「記得當時我正在用此機拍攝謝晉執導的樣板戲 ── 磐石灣。可以說,我每個月都要去一次雁蕩路(上海照相機廠本部),對東風相機進行必要的維修和更換零件,否則東風是無法勝任時達6個月的拍攝任務。」(節錄自上海華僑收藏協會會刊)試問只是短短六個月使用便要頻繁地作保養維護才能維持拍攝,這樣的產品若真的量產將會帶來什麼後果?

80mm F 1:2.8 專用的遮光罩

寶貴經驗

這次計劃以失敗告終,但因這次不計成本的龐大投資,使有份參與的工程人員吸收了極之寶貴的經驗,對金屬特性分析、提煉技術;鏡片打磨、鍍膜技術與微機械技術等都有不同的提升,對日後國家的光學工業、軍事工業、航天業、醫療器材業也帶來不少相關的寶貴經驗。

事次展出的套裝配上銀色鏡頭,廠商也曾生產一批黑色的,各位有興趣或可向陳烘先生請教請教。

圖/文: Joh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