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亡命巔峰》是一套關於年青一代的電影──綻放著青春的熱情、經歷成長的誘惑、勇敢面對挑戰及找尋生命意義的故事。雖然故事發生在七十年前,但兩位男主角的熱情沒有被時間沖淡。時至今日,可能沒什麼人能清楚記起他們的名字,但是很多人卻仍然流著他們那種勇於挑戰自我的血。《亡命巔峰》不止適合攀山愛好者觀看,更適合那些正在找尋生命真諦的人細意感受!
故事簡介
《亡命巔峰》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在1936年的夏天,歐洲發起了一個挑戰艾格峰北壁的活動,吸引了一眾攀山好手參與,第一隊成功登頂的隊伍不但可以一攀成名,更可奪得奧運金牌,代表自己的國家爭光,這是所有攀山者夢寐以求的榮耀。因艾格峰北壁氣候多變,很多人都認爲那是「死亡之壁」,但還是有不少攀山者挺身挑戰,當中包括兩位德國青年東尼和安迪。
東尼(般奴費曼 飾)和安迪(科倫魯卡斯 飾)在艾格峰山腳備戰時,重遇東尼的前度女朋友露薏絲(祖安娜華卡莉 飾),露薏絲現在是一名記者,與她的同事艾魯一同負責採訪登山活動。東尼仍然深愛著露薏絲,但她卻好像與艾魯過從甚密,令東尼感到不是味兒,但他沒有被感情事影響,與安迪出發登山時一直領先,兩名奧地利選手則一直緊追其後。他們的出色表現受到世界各地的記者注目,群眾每天於山下透過望遠鏡觀察登山過程,而露薏絲亦為了兩位好友,尤其是東尼的安危,終日忐忑不安。
登山途中,天氣突然變得非常惡劣,一名奧地利選手更身受重傷,假如東尼和安迪棄他們於不顧,就有可能安全登頂,但兩名奧地利選手則必死無疑;若與他們共同撤退,不但登頂夢碎,更有可能四人一起死於暴風雪之中……大自然的力量不得不令他們屈服,四名登山者努力求生,在絕境中與時間及大自然競賽……
有關《亡命巔峰》
導演兼編劇菲臘史杜奧帶領觀眾走入攀山電影的世界,並將三十年代的真實歷史在廿一世紀重現。這個勇闖艾格峰北壁的驚險故事雖然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但當中緊張的情節及戲劇性比一般電影更為刺激。觀眾看《亡命巔峰》時猶如身歷其境於雪山中攀登,與主角一同感受那股攝人的雪山威力。
神秘的艾格峰北壁
阿爾卑斯山的艾格峰(Eiger,海拔3,970米),屬瑞士阿爾卑斯山脈部份的山峰,是少女峰(Jungfrau,海拔4,158米)及莫希峰(Mönch,海拔4,107米)東部延伸的高峰。
艾格峰名稱記錄可追溯到十三世紀,艾格峰被稱為「Mons Egere」,源自德語單詞「hej Ger」(意思是「矛」),在法語區,艾格峰常常被稱為「Ogre」 (意為「食人者」)。
艾格峰首次登頂紀錄是於1858年8月11日,由愛爾蘭人 Charles Barrington和瑞士導遊Christian Almer及Peter bohren從西側翼爬上首次登頂,這條線路至今仍然是標準線路。
其後還有不少人創下從艾格峰其他山脊登上山頂的紀錄,然而,艾格峰北壁才是全個山峰最險要的上山路線,是全歐洲最峻峭的天險,當中一部分是垂直落差達1,830米的石灰岩絕壁,極度陡斜,表面凹凸不平。此外,該處經常有大石滾下,加上突發的雪崩和變幻莫測的天氣,令攀登活動更危險、更艱難。陡峭崎嶇的艾格峰北壁偏偏吸引了不少攀山者前來挑戰,可惜迄今已有超過50人不幸命喪於此。
艾格峰北壁登頂紀錄
1934年,全世界首三名嘗試從艾格峰北壁登頂的攀山者,只到達海拔2,900米,未能成功登頂。
1935年,兩名德國攀山者再嘗試從艾格峰北壁登頂,於海拔3,300米的位置凍死。
1936年,兩名德國攀山者Toni Kurz(東尼)和Andreas Hinterstoisser(安迪),以及兩名奧地利攀山者Willy Angerer和Edi Rainer,從艾格峰北壁登山,在惡劣天氣中嘗試撤退,但最終四人命喪北壁。其中Toni Kurz(東尼)與同伴一起墜崖後,懸在峭壁上達一夜之久,並於次日救援即將到達時身亡,成為阿爾卑斯登山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悲劇,雖然他們登頂失敗,但後人循著他們設計的路線,最後亦成功登頂。 (本電影由此事改編)
1938年7 月21日和24日,德國人Anderl Heckmair和Ludwig Vorg,以及奧地利人Heinrich Harrer 和Fritz Kasparek,循著Toni Kurz(東尼)和Andreas Hinterstoisser(安迪)設計的路線,用了三天時間,成功從艾格峰北壁登頂。在此之前,共有九名登山者在北壁喪生。
現在,北壁一共被劃分為30條不同的線路,其中有些線路的攀登難度極高。艾格峰的名氣僅次於馬特洪峰和珠穆朗瑪峰。少女峰鐵路的隧道段就是建築在艾格峰內,隧道段有兩個站:艾格石壁(Eigerwand)和冰海站(Eismee),站內有玻璃觀景窗,看出去正是艾格峰冰河的遼闊視野。
與導演菲臘史杜奧(Philipp Stoelzl)談《亡命巔峰》
問:你之前多數是製作歌劇、拍攝音樂影片及廣告,為什麼你會開拍一套關於艾格峰的電影?
答:監製Boris Schoenfelder 是這套電影的發起人,他在找適合的導演負責拍攝,當我收到劇本,即被Toni Kurtz 的事蹟深深吸引,這是有關四個人如何在雪山中求生的真實故事,過程非常緊張及充滿戲劇性。此外,亦包含納粹年代的歷史元素,兩者加起來拍攝成電影的話,相信會非常有趣。
問:可不可以說多一點故事的背景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答:在20至30年代,登山是別具象徵意義。那時很多沒什麼前途的年青人,騎著單車就走去挑戰危險的高峰,目的是為他們的生命去定立一個目標。雖然那個目標每人都不一樣,但他們已作好拚死去達到那個目標的心理準備。以上的想法跟當年納粹主義提倡英雄化的意識形態相當吻合。當年納粹黨政客Robert Ley曾說過一句說話:「德國的年青人將會拚了性命去跟高山搏鬥!」所以我們明白為什麼有人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算在過程中失去寶貴的生命,都會得到英雄式的致敬。
問:《亡命巔峰》在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拍攝,對你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拍攝電影向來都不容易,但在山上拍攝就比平常的拍攝困難多兩至三倍。就算只是說對白的文戲都不容易,首先要一 隊攝製隊連同器材走到拍攝地點,再用繩吊起演員,這可以花半天時間。再者,當一切準備就緒,上天又可能會下一場大雨而不能拍攝,有時候也會覺得很沮喪。
問:在拍攝遇到困難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令自己那麼辛苦?
答:坦白說,有,我是一個非常急性子的人,但天氣隨時轉壞,我們要漫無目的地等……我記得有一場戲需要有好天氣才能拍攝,第一天很大霧,我們等了一天,什麼都沒有拍。第二天,比第一天更大霧,但間中有一些陽光,我們就把握那短短的幾分鐘內拍攝。雖然拍攝能夠完成,但卻苦了各位工作人員,特別是演員,他們要間斷地投入拍攝情緒。到拍攝的最後階段,我們要利用直昇機高空拍攝替身演員在冰雪上的場面,但由於天氣太暖,隨時會有雪崩的可能。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但未能拍攝,眼白白看著機會流失,而劇組已再沒有資金再拍那場戲。所以說在山上拍戲,彩數非常重要。
與攝影師高查班特(Kolja Brandt)談《亡命巔峰》
問:當我們在看《亡命巔峰》時,可以想像拍攝這電影是對攝影師的一大考驗,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拍攝時的經驗?
答:首先,我們希望電影能夠反映山上的真實情況,不會像一般荷里活電影如《絕嶺雄風》、《終極天險》那樣,將攀登場面拍得不真實猶如全部在廠景拍攝一樣。我們反而會從《冰峯168小時》取靈感,你會覺得攝影師是跟隨著攀山者一同登山,就好像戰地記者一樣,將第一手資料呈現在觀眾眼前。其實這類型的拍攝手法已不是新奇事,很多上一代的電影大師如Arnold Fanck 及 Luis Trenker 都曾以阿爾卑斯山作題材,以紀錄片形式將山上的真實面貌拍攝下來。為了使電影有真實感,我們都特別使用手搖攝影機進行拍攝,令很多場面都有實感,影像粗糙得來亦富有動感。
問:你說電影希望求真,似乎很多場景都需要在實景拍攝,但山上的天氣變幻無常,隨時會有雪崩、墜石等意外,令拍攝非常困難。上一代的電影大師Arnold Fanck 及 Luis Trenker等都要花多年時間拍攝電影…
答:今時今日我相信沒有任何一隊攝製隊能夠無了期進行拍攝,況且演員的期有限,於是我們請了替身演員及多一小隊攝製隊,在好天氣時拍攝很多山上的長鏡頭。有一些鏡頭則在廠景拍攝,因為一些凍傷的特技化妝不得不在攝影廠內進行。
演員介紹
般奴費曼(Benno Fuermann) 飾 東尼(Toni Kurz)
德國演員般奴費曼,於1991年在德國參演過電視及電影後,便前往紐約進修演藝,過往曾主演的電影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電影《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與希夫烈達(Heath Ledger)合演的《The Sin Eater》、《Kingdom in Twilight》、《Wolfsburg》、《My House in Umbria》及較近期與艾美夏斯(Emile Hirsch)合演的《極速賽車手》(Speed Racer)等。
科倫魯卡斯(Florian Lukas) 飾 安迪(Andi Hinterstoisser)
科倫魯卡斯於柏林出生,十七歲便開始舞台表演,是一位傑出的年輕演員,他曾參演的電影包括《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與提爾史威格(Til Schweiger)合演的《Der Eisbar》、《St. Pauli Nacht》、《Absolute Gigantic》等。
導演菲臘史杜奧(Philipp Stoelzl)
菲臘史杜奧於慕尼黑出生,一開始從事舞台劇製作,1997年加入了維也納著名電影製作公司DoRo,成為音樂影片導演,曾與美國樂隊Faith No More、Evanescence、英國歌手Mick Jagger等合作,麥當娜的《American Pie》及鐵金剛主題曲《The World is Not Enough》的音樂影片亦是出自他手。
菲臘史杜奧於2000年開始更受人注目,曾為著名品牌BMW、Nokia、Rolex、Sony、New Yorker等執導廣告,2001年開始拍攝電影,首部是短片《Morituri te Salutant》,第一部長片則是悲喜劇《Baby》,此片更在西班牙San Sebastian Film Festival中舉行首映。
2005年,他重返舞台,執導韋伯(Weber)的歌劇《Der Freischuetz》,並擔任舞台設計,歌劇的成功令他成為炙手可熱的歌劇導演,其後的作品還有《Rudens》、《Benvenuto Cellini》、《Faust》等,未來的製作計劃已安排至2011年。
《亡命巔峰》演職員表
主演:《聖誕快樂》般奴費曼、祖安娜華卡莉、《快樂的謊言》科倫魯卡斯、西門舒華沙、佐治費特力、《竊聽者》烏烈杜基
化粧:姬蒂卡絲琪、歌莉莎芝、丹妮娜絲嘉麗
服裝:貝姬亨特
美術:烏度卡拿瑪
音效:軒斯伊班拿
音響設計:古度西提亞
音樂:基遜高路奴維迪斯
混音: 提湛斯查諾 基遜比索夫
視覺效果:史提芬基士拿 麥斯史杜辛堡
攝影:高查班特
剪接:史芬貝杜曼
製作經理:艾法特德殊 湯馬士高勒
策劃:曼法費殊
助理剪接:曉拔雲史柏特 貝天娜莉絲
祖恩基諾夫 軒力治米斯
莉麗恩里芭 基斯杜夫史杜克
聯合監製:戴奧巴列斯 謝特曉拔
史提芬亨殊 卻特史托克
原著劇本:賓尼迪洛斯高
編劇:基斯杜薜拔 魯拔軒寧 菲臘史杜奧 祖漢拿斯尼拔
監製:丹尼高路斯 保利斯史高費達 魯杜辛斯治 《聖誕快樂》班哲文侯曼
導演: 菲臘史杜奧
發行: 安樂影片
圖片集
[nggallery id=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