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皇傳》1月27日 因愛之名

電影簡介

這是一個流傳了千年的秘史……

她的存在是一個秘密,有關她的事跡在歷史文獻上皆神秘消失。但她的一生註定是一個傳奇,因為她就是史上唯一的女教皇 — Pope Joan。

《女教皇傳》(Pope Joan)根據美國小說家柯羅思(Donna Woolfolk Cross)備受爭議的小說《女教皇傳》(Pope Joan)改編而成,由《愛的12碼》德國金像級導演桑克禾曼(Sönke Wortmann)執導,以氣勢磅礡的史詩式手法將這段一千一百多年前的秘史搬上大銀幕。《亡命巔峰》德國影后祖安娜華卡莉(Johanna Wokalek)飾演女主角若安娜,曾參演《澳大利亞》(Australia)、《大犯罪家》(Public Enemies)、《戰狼300》(300)以及《魔戒》系列(Lord of the Rings)的澳洲演員大衛雲咸(David Wenham)則飾演她的情人格羅伯爵。

故事大綱

公元九世紀,中古時代的歐洲。低下階層的女性在這個年代僅是男性的工具及附屬品,她們的命運只有一個,就是被勞役、被迫結婚生子,然後積勞成疾而死。若安娜就是生於這樣的一個黑暗年代。

可是她並不認同這樣的人生。憑著天賦的才智和膽色,若安娜不理父親反對,偷偷跟隨哥哥進入教會學校學習。她在那裡邂逅來自教廷的格羅伯爵,兩人互生情愫,卻只能維持曖昧的關係。就在格羅被徵召上戰場之際,兩人無奈結束這段如霧似煙的感情,卻不知道命運已經把他們緊緊纏在一起。

戰爭一觸即發,若安娜的哥哥不幸意外身亡。她深明自己的女兒身是成就大業的絆腳石,於是她將計就計,女扮男裝,假借哥哥的身份,進入修道院鑽研神學和醫術。從此她就變成他 — 若安尼,在修道院中脫穎而出,能力漸漸得到認同和肯定。但紙始終包不住火,若安尼的秘密快將要被揭穿,她只好索性逃到羅馬尋找機會。

天意安排她在羅馬重遇格羅。兩人彷如隔世,已經按捺不住內心抑壓已久的愛慾。若安娜的醫術日趨精湛,被教廷中人推薦為病重的教宗醫病。「他」深得教宗賞識,在教廷中扶搖直上,很快便成為教宗身邊的紅人。公元853年,教宗駕崩,若安娜被選為繼任人,獲封為Pope Joan。權傾天下的她終於有能力改革教會內的種種陋習和幫助社會上貧苦的人。可是她越攀得高,身份便越容易被揭穿。而且,她更要面對一個不能抉擇的難題:她到底要捨棄一切侍奉神?還是繼續做格羅的情人?

製作方面

由文字到影像的漫長歷程

若安娜成為女教皇的傳奇故事風靡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讀者。美國小說家柯羅思(Donna Woolfolk Cross)於1996年正式發表《女教皇傳》(Pope Joan),小說出版後旋即掀起熱潮,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單單在德國已經售出超過五百萬本傳統的印刷版及發聲的語音版,榮登德國十大暢銷書排行榜。《女教皇傳》的監制Oliver Berben:「這裡的人喜歡歷史小說。我八年前已經讀過《女教皇傳》了,故事引人入勝而且非常刺激,我想如果將它拍成電影,觀眾應該會喜歡!」《女教皇傳》的另外一位監製Martin Moszkowicz表示製作班底擁有豐富經驗,曾將《第六感之戀》(The House of the Spirits)及《香水》(Perfume — The Story of a Murderer)等文學作品成功改編。

Berben及Moszkowicz等人早於2005年便開始著手籌備這套電影。為表誠意,Moszkowicz特地跑到美國跟原著作者柯羅思接觸。「我與柯羅思的合作很愉快,她參與了很多劇本編寫的工作。很少作者會給予製作人大量的創作空間,但柯羅思非常信任和尊重我們。」他形容柯羅思為一個很有智慧的女性,完全知道自己要追求甚麼,並比任何人都了解小說的主題。

因為人事變動,導演桑克禾曼(Sönke Wortmann)是在籌備中期才加入製作團隊的。他認為原先的劇本太過側重於主角的成年時期,所以他與另一位編劇Heinrich Hadding重寫了劇本,遵從原著交代主角的童年及少女時代,把角色打造得更加立體。雖然很多文獻記錄已經失傳,但他倆還是參考了不少有關中古時代的背景資料,盡量把那個時代的氛圍呈現出來。

龐大的演員陣容

若安娜這個角色表面上很堅強,但內心其實充滿矛盾,要找一個能夠駕馭這個複雜角色的演員實在不易。候選名單中有國際級的知名巨星,但祖安娜華卡莉(Johanna Wokalek)的表現完全令人刮目相看。Moszkowicz表示出身自舞台劇的她擁有一種攝人的魅力,「我們曾經合作《赤色風暴》(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她於演技上的爆炸力令我印象深刻。當她得知我們正在籌備《女教皇傳》時已經表示對角色非常有興趣。」主角出生的背景為中古時代的德國,所以祖安娜的演技加上本身為德國人的身份,正是演繹若安娜的不二人選。

因為故事跨越主角不同的成長階段,所以劇組要另外物色兩個分別飾演若安娜童年和少女時代的角色。為了製造令人信服的連戲效果,她們除了要有演技之外,亦要具備與華卡莉相似的外貌。劇組最後找到英國女孩Tigerlily Hutchinson飾演五歲時的若安娜,以及有不少電視演出經驗的德國女孩Lotte Flack飾演十歲時的她。

選定飾演若安娜的人選後,劇組還要繼續其他超過70個角色的試鏡工作。參與試鏡的演員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導演說:「作為導演,我的其中一個強項就是選角。我只會選擇認真和富有團隊精神的演員。」經過一輪甄選,最後決定由曾參演《戰狼300》(300)及《魔戒》系列(Lord of the Rings)的澳洲演員大衛雲咸(David Wenham)飾演格羅伯爵(Count Gerold)。導演很欣賞他從容不迫的專業態度,而他亦是原著作者柯羅思心目中飾演格羅伯爵的首選。

著名英國舞台劇演員Iain Glen則飾演若安娜那個嚴厲、並擁有封建思想的父親。他曾參演《盜墓者羅拉》(Lara Croft — Tomb Raider)、生化危機2之殲滅生還者(Resident Evil: Apocalypse)及《天國驕雄》(Kingdom of Heaven)等大型製作。其他演員還包括美國演員John Goodman(飾演教宗)、Jördis Triebel(飾演若安娜的母親)、瑞士演員Anatole Traubman(飾演阿納達西)以及英國老牌舞台劇及電視演員Edward Petherbridge(飾演阿伊斯古拉普斯)。

重現骯髒混亂的中世紀

因為演員來自世界各地,所以電影選定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整個拍攝歷時兩個月,於德國中部、西部及摩洛哥取景。因為故事有真實的歷史背景,所以劇組於服裝造型及場景佈置上都費盡心思。設計總監Bernd Lepel與工作人員參考大量資料,務求把最迫真的中世紀風貌呈現觀眾眼前。戲中若安娜童年時居住的小村莊、修道院以及各大城鎮都是經過精心的建造和佈置。導演特別強調要造出中世紀骯髒混亂的效果,所以泥土和灰塵是非常重要的道具!而來自羅馬尼亞的服裝指導Esther Walz則負責考查中世紀時候的服飾。所以戲中的一景一物都是有實際的歷史參考,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但導演其實也要為觀眾的喜好作出取捨。「中世紀時候的人普遍都有嚴重的爛牙問題,但為避免影響觀眾對角色的好感,這個細節就被略過了。」因為戲中有大量角色,負責服裝及化妝的工作人員經常要連續為幾百位演員打點,實在勞苦功高。

劇組曾經考慮到羅馬和保加利亞取景,但最後選址德國及摩洛哥。導演稱這次拍攝對他有另一重意義,「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國家的歷史,也發現原來德國中部有大量歷史建築。」

Pope Joan – 是傳說,還是真有其人?

一千一百年來,Pope Joan一直都是歷史懸案。很多人或許從來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亦有不少人堅信她曾經存在過。她的事跡被記錄在超過五百本歷史文獻中,包括幾百年前教徒前往羅馬朝聖的官方指南《Mirabilia Urbis》。公元1276年,經過當時教廷的考證(現在資料據稱已經失傳),追封為Pope Joan(Pope John Anglicus VIII),教宗若望廿世(Pope John XX)曾更改封號為若望廿一世(Pope John XXI)。但於公元1601年,教宗克勉八世(Pope Clement VIII)卻命令刪掉有關她的一切記錄。

有關Pope Joan的爭議,大致有以下幾點:

1) Pope Joan到底於何時登位?包括《女教皇傳》原著作者柯羅思,一般研究者都認為Pope Joan應該於教宗思齊二世(Pope Sergius II)、聖良四世(Pope Leo IV)(戲中合併為教宗一角)及本篤三世(Pope Benedict III)之間登位。

• 官方文獻《Liber Pontificalis》(Book of the Popes)記載聖良四世於公元855年去世,而繼任人本篤三世則於同年9月29日被任命。當中的交接期只有兩個半月,和坊間提及Pope Joan的兩年半任期有出入。

• 但亦有人指出《Liber Pontificalis》本身根本錯漏百出,尤其有關中世紀時期歷任教宗的在位日期,有多項資料已經被證實是後期虛構的。因為早期的複本裏面記錄聖良四世的死亡日期為7月17日,只有日期,並沒有年份。所以有研究者指出近代複本中的年份是後期加上的,根本不能作準。聖良四世的死亡年份有可能是853年,之後由Pope Joan繼位,兩年半後,再由本篤三世接任。

• Johannes Anglicus(Pope Joan)的名字首次於1265年發表的《Chronicon Pontificum et Imperatorum》(Chronicle of Popes and Emperors)中出現。那是當時一部被廣泛流傳的參考資料,記載Johannes於在位期間因為難產而去世。但那已是Pope Joan死後的四百多年,在這之前卻沒有關於她的記載。而Pope Joan的事跡因為被教會改革派大量引用,以作為打擊教會道德敗壞的證據,才開始被廣泛流傳。

• 其實在一個近代的《Liber Pontificalis》複本上,Pope Joan的名字早已出現,只是文獻的真確性備受質疑,只能作參考。但於1082年,專門研究教宗史的修士Marianus Scotus在其著作中記錄有關Pope Joan的故事,於12世紀的多份文獻其實也有提及,但因為年代久遠,而且全部都是手抄複本,內容難免有出入,以致未能確認這些記錄的真偽。可是《Chronicon Pontificum et Imperatorum》卻是一部權威性的文獻,因為作者Martin of Troppau以認真和嚴謹著稱,這部文獻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裏面曾經提及有關Pope Joan的記錄可信性甚高。

2) 於中世紀時代,教宗會選用最短和最直接的路線往返教堂和皇宮,據說Pope Joan就是於這條Via Sacra(現稱Via San Giovanni)難產而死。此後歷任的教宗均繞道而行,避開這條「禁忌之路」。直至1486年,教宗諾森八世(Pope Innocence VIII)下令再次取用這條道路,可是欲遭到多名主教譴責。

• 教廷解釋棄用Via Sacra的原因是它太過狹窄,容易造成危險,而且附近的建築物都因為天然侵蝕而經常倒塌,瓦礫會阻塞路面。

• 可是教廷沒有解釋為何諾森八世會遭到譴責,而且在他的巡遊中,也從沒有道路被瓦礫阻塞的記錄。

3) 有兩張椅是中古時代教宗登機儀式中重要的道具。候任教宗會於第一張椅上接過皇宮的鎖匙,然後放於第二張椅上。這兩張椅現在分別存於梵蒂岡和法國羅浮宮。這兩張椅上都有一個洞,據說是為了於儀式中確認教宗的性別,避免再有男性以外的教宗出現。直至1522年,這項儀式才被廢除。但有指儀式其實只是轉為秘密進行,並於新教徒的記錄中經常被提及。

• 據目擊者的文獻描述,儀式當中其實有三張椅,其中有一張像坐座廁的sella stercoraria(dung seat),就是傳說中用以檢查候任教宗性器官的那張椅。執事會於檢查完畢後宣佈”Mas nobis dominuc est”(”Our Lord is a man”),以示教宗的男性身份,之後才會進行鎖匙的交接儀式。有不少人相信是因為曾經出現過女扮男裝的教宗才會有這項奇怪的儀式。

正如很多秘史一樣,Pope Joan的故事沒有被廣泛流傳可能是因為涉及政治和宗教的禁忌。Pope Joan的傳說可能永遠都是一個謎。但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所言:「人們只會相信自己認為是真的東西。」所以,信不信由你!

電影資料

電影名稱:《女教皇傳》

上映日期: 2011年1月27日

導演及編劇: 桑克禾曼(Sönke Wortmann)

演員: 祖安娜華卡莉(Johanna Wokalek)、大衛雲咸(David Wenham)

香港發行: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圖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