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設備的疑慮:Apple 是否應該進軍新領域?

過去 10 年,Apple 一直專注於推出可預測且安全的設備,避免重大新產品或激進改變,這些變化可能無法保證穩定性。然而,隨著行業競爭對手的推動,Apple 有時也會被迫離開舒適圈,特別是在股東要求類似創新時。

iPhone 和 iPad 以其經典的平板形狀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Apple 據報正在開發多款可折疊型號,其中包括預計明年上市的 8 吋 iPhone 和 19 吋 iPad。雖然想像折疊型 iPhone 或 iPad 的樣子令人興奮,但這並不是 Apple 目前所需的。

在 Apple 發佈首款可折疊設備之前,iPhone 17 Air 可能會提前展示可折疊公式。據報導,Apple 正在研究 iPhone 17 Air,以嘗試推出超薄設備,因為可折疊型 iPhone 或 iPad 必須在展開時保持顯著的薄度,才能維持 Apple 的流線形設計。

然而,這款新型 Air 模型的價格據傳至少會比普通的 iPhone 17 高出 100 美元,儘管其規格較低。為了實現超薄的設計,Apple 據報必須省略一些旗艦特色,包括超廣角後鏡頭、國際市場中的實體 SIM 卡槽、Pro 晶片、立體聲揚聲器,以及一些電池容量和其他功能。因此,消費者很可能只是為了獲得一個新設計而多付費,卻得到了中階的規格。

最近的報告也指出可折疊 iPhone 的一些相似缺陷。分析師 Ming-Chi Kuo 認為,明年的 7.8 吋可折疊 iPhone 價格將至少為 2,000 美元,甚至可能超過 2,500 美元。除了上述的妥協,一些功能可能會進入可折疊手機,Kuo 指出這款手機將提供 Touch ID 感應器,這對比 Face ID 是一個重大的降級。因此,為了獲得略大一點的屏幕,需要放棄的東西卻不少。

如果能以低於可折疊手機的價格獲得 iPhone 和 iPad,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一些人可能會說,可折疊 iPhone 值得這更高的價格。或許曾見過 Samsung 的 Z Flip 和 Z Fold 設備,感到錯過了什麼。是的,這些設備在最初幾天裡非常酷且有趣,但使用一段時間後,並未能解決現有智能手機的問題或帶來任何重大意義。概念很吸引,但除非 Apple 能找到殺手級應用,否則可折疊 iPhone 似乎更適合留在原型階段。

例如,Z Flip 的翻蓋形狀提供了兩大好處:更易攜的尺寸和遠程拍攝。其實,即使是最大的 iPhone 16 Pro Max 也已經能夠放入大多數口袋,而且使用 Apple Watch 內建的相機遙控器和基本支架來進行免持攝影也完全不成問題。因此,折疊 iPhone 只能以不同的方式完成 iPhone 已經能做的事情。

Z Fold 的設計同樣不值得,因為 Pro Max 型號的 iPhone 顯示屏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已經足夠沉浸,適合隨身觀看。而且,分開購買 iPhone 和 iPad 實際上會更便宜、耐用。此外,許多人在充電、更新或設備稍遠的情況下會交替使用兩個 Apple 設備,因此擁有兩個設備比擁有一個更好。

同時,據報導,可折疊 iPad 將運行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可能甚至是觸控版本的 macOS。這一直是 Apple 粉絲期待的事情,但目前看來似乎並沒有任何技術限制阻礙 Apple 在當前將 macOS 帶入 iPad。如果存在技術舉步維艱的問題,一個關節也無法解決。

iPad Pro 已經配備了大型顯示屏、能力強大的 M4 Mac 晶片,並提供類似 MacBook 的鍵盤附件,因此使其可折疊,除了便攜性外對於生產力並沒有真正的意義。如果更強大的操作系統僅能限於高價的可折疊手機,那基本上使得 iPad 變得無關緊要。

若至今仍未被說服,還需要考慮這些設備的耐用性。市場上的幾乎所有可折疊設備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出現某種摺痕。雖然有報導稱 Apple 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這種形狀無疑會帶來新的挑戰。考慮到這些設備的敏感性,每天反覆彎曲數十次或數百次無疑會導致內部某些元件最終出問題。

記得 Apple 的 MagSafe Duo 充電器嗎?它的技術複雜度遠不及可折疊手機,卻在約 200 次折疊後壞掉了。雖然沒有上升到 antennagate 或 bendgate 的程度,但一部擁有壞掉的關節的可折疊 iPhone 絕對會引起關注。即使經過嚴格測試,還有什麼能保證內部組件不會在用戶反復摺疊和展開 iPhone 或 iPad 時磨損?這在現有設備中是不會遇到的問題。

由於股東和競爭對手的壓力,Apple Intelligence 在去年的 WWDC 上被披露。近一年後,該項目仍然無限期延遲,下一代 Siri 可能也至少會推遲一年。如果不是因為上述催化劑,可以肯定這家公司不會在今年的 Dub Dub 或下一屆披露這些 AI 功能。

Apple 應吸取 Apple Intelligence 事件的教訓,堅持自己的使命,避免外部影響。 Android 手機品牌早已嘗試過各種奇特的花樣,大多數最終都會被拋棄。儘管一些公司希望可折疊手機成為下一代智能手機的進化,但統計數據卻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主流的可折疊手機已經存在了將近五年,但僅有約 1% 的用戶選擇了這些設備。它們通常價格過高,缺陷百出,最重要的是,並未提升智能手機的使用體驗。Apple 應該更明智。

台灣上網卡推介|5 款比較|台北 淡水 桃園 即插即用 vs 實名登記

澳洲電話卡